English

“诺奖”情结何时了

2000-08-15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实习记者 晋瑜 我有话说

近年来关于“诺贝尔奖情结”的讨论几乎没完没了。先是“李敖获诺贝尔奖提名”,之后“巴金获提名”、“王蒙获提名”,最近舒乙在现代文学馆举行的讲座上又透露老舍先生在1968年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因老舍去世,就给了川端康成。然而,对此颇有研究的文洁若却不予证实。记者昨天拨通了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署教授张子清的电话,这位曾对外国文学做过多年调查研究的学者对舒乙的说法持肯定态度。

中国不是没有伟大的作家,这几乎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但拥有数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作家为何在过去一百年无缘于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进入尾声之际,这个问题再次成为关心中国文学人士讨论的焦点。如果明年中国作家未能获奖,那么,诺贝尔奖的第一个世纪,中国作家便完全缺席。亚洲国家获奖者虽然少,但印度毕竟有一席位(泰戈尔);日本毕竟有两个席位(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而中国却一位也没有。

中国缘何走不出“诺奖”情结?张子清说,这是有历史根源的,包括政治的原因。但最关键的是没有好的英文译本,如果外国著名作家参与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中国文学在国外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如庞德翻译李白、杜甫的诗歌,就影响了几代人。而我们自己翻译的作品,却因为多方面原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具有逾半个世纪汉学研究经验、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国际知名汉学家和翻译家马悦然认为最主要是翻译问题,很多中国伟大的作品还没翻译成外文,因此外国人大多不能欣赏;有的作品翻译过,但不是译得不对,就是译得不好,使欧洲人误认为那些中国作品没有文学价值。他感慨地说,若在20年代:“有人将鲁迅的《呐喊》或《彷徨》译成外文,相信鲁迅已获奖了;如果有人将沈从文的《边城》翻成很好的英文或其他外文,沈从文也可能获奖了,他认为,沈从文是中国五四运动以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到他后期将《边城》翻成瑞典文时,已太迟了。”

据了解,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每年都要散发大量推荐表格,许多团体和个人都有资格和机会推荐自己认为够格的作家,哪怕只有一个人觉得你行,也算是获得了“提名”,但这离入围、获奖还相当遥远。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却有一套严密的组织和过程,成千上万个提名,绝大多数都在初选时就被淘汰了。至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诺贝尔文学奖风波”,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说,有几种心理可以理解:一是酸葡萄心理,一是无所谓态度,一是把获奖与国家荣誉联系到一起。今年诺贝尔奖是否归属中国作家,还有待于时间的考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